2016届北京国际钢琴艺术节
2016年10月20日,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钢琴系承办的第十届北京国际钢琴艺术节在中国音乐学院歌剧厅落下帷幕。为期一周的钢琴盛会,邀请了国际一流的钢琴家、教育家来到我院讲授大师课、讲座和举办音乐会。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钢琴老师和同学们也一起尽享钢琴艺术盛宴。
本届艺术节邀请了六位杰出的艺术家:俄罗斯著名钢琴家、莫斯科音乐学院钢琴系主课教研室主任、俄罗斯人民艺术家、斯科里亚宾国际钢琴比赛评委主席、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评委、莫斯科肖邦协会主席——米哈伊尔·沃斯克列辛斯基教授;国际著名钢琴家、教育家、柴可夫斯基国际比赛获奖者——殷承宗先生;波兰著名钢琴家、比得哥什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评委会主席——卡塔琳娜·波波娃-齐德隆教授;著名旅德钢琴家、教育家、包括比利时“伊丽莎白大赛”等众多欧洲大赛的获奖者、曾任教于德国科隆及弗莱堡音乐学院的陈必先教授;俄罗斯功勋艺术家、奥地利莫扎特及俄罗斯拉赫马尼诺夫钢琴大赛金奖获得者、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安德烈·皮萨列夫教授;旅美乌克兰钢琴家、包括美国范·克莱本等众多国际钢琴大赛的金奖获得者——瓦迪姆·柯罗登科先生。
14日晚开幕式,由钢琴系主任、艺术节总监张维担任主持,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闫拓时教授致开幕辞。闫拓时书记对艺术节的规格以及学术性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北京国际钢琴艺术节已经成为我院的学术品牌。波波娃教授及陈必先教授都给艺术节及中国音乐学院送上美好的祝福。开幕式后,波波娃教授以波兰民间舞蹈和肖邦的舞曲演奏的特点为主线,结合多段视频的播放,给大家生动介绍在肖邦钢琴作品中的舞曲的演奏要领。
在一周的时间内,36节大师课,让参加艺术节的师生们每天都沉浸在学术的氛围中。波波娃教授的大师课,对学生的节奏感要求有弹性,句子的起伏以及声音的层次都有严格的要求,虽然她的手受伤,但是她的示范演奏,已经有极强的感染力。陈必先教授用不是很熟练的中文,给学生最犀利以、精准以及细致的指导。她不仅在大师课中表现出很高的学术水平,陈教授的讲座也非常精彩。她给听众介绍了欧美著名的当代现代技法作曲家的作品,从创作的构思以及理论依据和演奏的方法,使师生们对现代技法的作品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沃斯克列辛斯基教授无论如何也无法让人相信他已经年过八十了,在一整天的大师课中,无论是幽默的语言、引经据典的讲述作品以及演奏家的故事,还是在精彩的示范演奏,都无时不刻抓住听课师生的神经。他充沛的体力和充满激情的个性,真是让我们羡慕与汗颜。
殷承宗老师也是在满满的档期里,为我们艺术节抽出一天的时间来讲大师课。他用多年在舞台上以及教学的经验,告诉同学们在音乐处理上的要点,怎样更好的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皮萨列夫教授和柯罗登科都是在莫斯科音乐学院著名钢琴学派的传承人的门下学习、毕业的,他们对作品的风格要求以及细致的音乐处理留下深刻印象。克罗登科在大师课中精彩的教学示范演奏也让同学们唏嘘不已。
四位艺术家中山音乐堂的精彩的音乐会也是本届艺术节的一大亮点。15日沃斯克列辛斯基教授以81岁的高龄能够把勃拉姆斯第三钢琴奏鸣曲演绎得如此恢宏,让人望尘莫及。次日,陈必先教授音乐会演奏的巴赫晚期作品《赋格的艺术》是国内罕见的音乐会曲目,这首80分钟的巨著不仅让听众感受到巴赫在复调音乐美学上的高深造诣,她精细、自然的演奏也使听众折服。柯罗登科在17号的音乐会,来了很多他的乐迷。他在范·克莱本国际大赛的表现,使得他现在是国际上炙手可热的职业演奏家。在整场音乐会中,他演绎了肖邦、李斯特和斯克里亚宾的作品。无论是艺术上的规格、直探心底的音色和音乐的纯净,都使听众感动不已。19号最后一场音乐会,柴院钢琴系主任皮萨列夫教授给我们带来了柴可夫斯基的著名作品《四季》,他细腻的控制和风格的把握,在平静的演绎中,便把听众带入俄罗斯的风情画中。
本届艺术节的举办,不仅使我院的师生以及在北京音乐院校的同行们受益颇多,更有近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和同学们全程参与艺术节的各项活动,对艺术节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北京国际钢琴艺术节已经成功举办十届,这得益于院领导和学校各系部、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钢琴系将秉承我院办学理念,打造一流的学术交流平台,将北京国际钢琴节办成国内外钢琴界的一桩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