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5-25
来源:音乐学系 作者:葛戈
我校研究生院、音乐学系举办新文科研究生高端人才培养学术讲座 ——“我们为什么(不)需要全球音乐史”主题讲座
时间:2021-05-25
来源:音乐学系 作者:葛戈
5月21日,我校在教学楼615室举办“我们为什么(不)需要全球音乐史”主题讲座,邀请到苏州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斯坦福大学西方音乐史博士刘彦玲主讲。此次讲座是国音新文科研究生高端人才培养学术讲座系列之一,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研究生院、音乐学系承办。讲座由研究生院院长王萃教授主持。音乐学系西方音乐史专家李秀军教授、音乐学系党总支书记肖明、主任毕明辉、研究生院副院长康啸教授,来自音乐学系等院系教师以及来自中国音乐学院、苏州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参与讲座。
刘彦玲教授首先以五个需要通过全球音乐史知识来厘清的议题切入,引导在场师生聚焦于欧洲启蒙时代下法国与德国音乐理论家、音乐史学家,如何建构全球音乐史,以“覆盖型欧洲中心主义”与“排他型欧洲中心主义”来检视其中不同的书写模式,并指出在书写过程中如何“处理”与中国音乐相关的知识的关系。刘彦玲教授从这些具有欧洲中心主义的历史书写中提炼出某些特定的论述习惯,进一步阐释这些习惯如何渗透到19世纪音乐家与音乐美学家对音乐的讨论之中,甚至如何以貌似“中性”却依然富有偏见的方式隐藏在当今英美学者对中西跨文化音乐的分析中。
刘彦玲教授对全球音乐史的概念界定场域提出思考,认为“全球”的概念必须跨越边界,不局限于区域视角,而是关注交流互动产生的结果;“史”涉及历史的发展,不应局限于静态节点,而是关注历史进程与时间跨度;“全球音乐史”要求研究者以不同地域的互动为原则,在宏大架构之下建构全新的解释方式与统一概念。最后,在全球音乐史的基础上,刘彦玲教授对讲座一开始抛出的五个议题给出答案,明确了我们需要以全球音乐史的视角讨论不同音乐文化、不同地域之间活跃的互动,以全球音乐史的史观反思以往的欧洲中心主义。
讲座后在场师生与刘彦玲教授进行交流讨论。李秀军教授对讲座予以高度评价,认为其在全球音乐史的方法论层面具有很大价值。毕明辉教授表示,全球音乐史建设是西方学界正在展开的探索,对研究者的知识架构提出了挑战,希望学生在理论、方法、观念、实践等各层面改变思维定式与行为习惯,关注全球音乐史这一主题之下的新文科、新领域、新方法,在全球音乐史建设过程中进行观念更新与知识重组。
此次讲座令在场师生受益匪浅,引发学生对全球音乐史的关注,并在此后的学习科研中深入思考。未来,音乐学系将继续开展新文科研究生高端人才培养专题讲座等系列活动,以多角度、高水平、宽视野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全面推进“中国乐派8+1”课程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推进中国音乐学院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