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系在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建设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音乐教育专业建设论坛上举办多场学科专业建设交流研讨会
2023年6月6日至6月8日,在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建设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音乐教育专业建设论坛上,钢琴系举办了多场钢琴学科专业建设校际交流研讨会,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学会会长、原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吴迎教授,《钢琴艺术》主编李航以及全国十一所音乐学院的钢琴学科带头人和部分综合性大学的音乐学院负责人参加了交流研讨会,钢琴系副主任樊禾心教授、钢琴系(直属)党支部副书记杨树副教授分别担任大会主持。
聚焦学科建设 共话未来发展
6月6日下午,交流研讨会主要围绕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容展开。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学会会长、原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吴迎教授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钢琴演奏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主课课程标准建设成果,对钢琴系继续在守正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寄予希望。
会上,樊禾心教授阐释了钢琴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中国音乐学院“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的办学理念,以“倡导和建设中国乐派为办学定位,以全面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为重点任务,持续推进“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建设,两年来经过反复论证和多次调整,修订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高标准地完成了“8+1”课程标准中作为“1”的钢琴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群和钢琴主课课程标准建设,并简要介绍了钢琴系课程体系建设成果。
之后,我校钢琴系钢琴主课教研室主任韩冰副教授发言,对我校钢琴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标准、考核方式等进行了详细介绍。他谈到,钢琴系钢琴演奏专业始终秉承培养具有宽广视野和创新精神,掌握扎实音乐理论知识和钢琴演奏技能,拥有较为丰富的舞台经验,能够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等相关部门机构从事钢琴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的国内一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开设了钢琴演奏专业理论与表演实践的13门课程群,并制定了分级培养方案。他详细介绍了分级培养方案中本科阶段各时期的曲目学习大纲,指出培养方案在曲目选择上更加关注国内外大型比赛曲目要求,为培养演奏型专业人才筑牢基础。
华东师范大学键盘系主任谢承峯教授就本校键盘系本科人才培养特色课程体系与艺术硕士培养体系展开交流。他谈到,华东师范大学键盘系注重因材施教,兼顾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与教学能力,在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的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践,在学习与教学中得以充分运用。
武汉音乐学院钢琴系孟巫娜副教授从本校钢琴系基本概况、人才培养现况及挑战、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等三个方面做了分享。武汉音乐学院钢琴系实施附中、大学、基础课程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现阶段主要面临着招生规模数量大、教学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因此如何在整体把控教学质量的同时,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目前武汉音乐学院钢琴系亟待解决的问题。
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赵瑾教授展示了她14年来钢琴教学法课程建设的科研成果,并围绕如何用中国文化孕育和滋养我国新一代音乐人才、如何演奏好中国作品等话题,同与会专家展开交流。她谈到,传承需要发展与创新,星海音乐学钢琴教学法课程的建立与发展正是将艺术、教育和传播中国作品的使命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浸润于中国历史文化滋养中,培育中国钢琴音乐人才。
浙江音乐学院钢琴系主科教研室主任、教师党支部书记徐洁副教授分享了学校钢琴演奏专业学生“分类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果。她谈到,浙江音乐学院钢琴系秉承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及社会服务能力的宗旨,将学生分为演奏型、合作型、教学型三个方向,分别开设不同课程进行针对性培养。钢琴系希望通过课程改革,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以应用为导向,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她还介绍了浙音钢琴系首创的特色课程《钢琴演奏风格分析》的主要内容,该课程主要从演奏实践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风格时期,不同作曲家的钢琴作品进行分块讲解,以提高学生对演奏风格的认知水平及把握能力。
深圳大学艺术学部音乐舞蹈学院张又丹教授介绍了本校创新教育模式“聚徒教学”——钢琴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她谈到,“聚徒教学”以本科生为主要对象,打破年级壁垒,实行招募制。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师生双向选择。在钢琴一对一教学的基础上,学生们共同学习和实践交流,既营造了学术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众多的实践中使学生的理论研究水平和钢琴演奏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副主任魏陶影副教授分享了本校音乐系课程建设实践成果。他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根据自身品牌定位,在课程设置上积极推进专业教学和外语教学融合互促,构建艺术实践、文化创新、国际合作三位一体的特色办学体系。学校着力推进钢琴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双线并举,在对中国作品的演奏与分析中,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感。
与会的其他专家学者也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研讨,会场气氛十分活跃。
创新特色课程 校际交流互鉴
6月7日上午,研讨会主要围绕特色课程建设等内容开展交流。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副主任刘琉教授以《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课程思政改革与创新》为题做主题分享。她谈到,艺术学院始终秉承“为人民而艺术”的宗旨,构建“学术性、表演性、高起点、开放式、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音乐系的培养方案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研究与实践、素质拓展发展指导等四部分组成,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注重教师学术能力与思政育人能力并举;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学生美育能力提升。在课程建设上要“打造金课,淘汰水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培养人大模式的音乐艺术家。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陈舒华教授以《做好专业课与理论课之间的‘+’,培养独立追求艺术内涵的人才》为题做交流发言,他谈到,在教学工作中,无论是演奏训练还是理论学习,都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探索音乐艺术内涵的能力,使他们在拥有广泛艺术视野的基础上建立较高品位的音乐审美,并把自身的音乐感受力和创造力在钢琴上恰当地表达出来。当前在教学环节中,音乐理论课和专业演奏实践之间的联系比较少,学生还不能很好地进行融会贯通,因此做好专业课与理论之间的“+”非常重要。他强调要通过设置全面合理的课程或者在教学环节中有针对性的统筹布局来实现教学目标。
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副教授段召旭在交流中探讨了师范类院校是否要设置主课以及采用何种授课方式等问题。他表示,师范类大学与艺术类院校的生源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师范类大学除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外,也培养专业的钢琴教育家,因此师范类大学同样要坚持艺术原则,不可以降低对音乐学习的标准。
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董海珠、李世卫,围绕“中国钢琴二重奏教学与演奏实践”做了分享。该课程于2020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开创,采取双导师形式,作为本科生共享课、硕士研究生必修课教学。课程秉承“教、创、演、研”的教学模式,在一个学年内提供演奏实践与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将理论所学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从自我表达、音乐会、论文写作等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该门课程利用互动教学法,鼓励非作曲专业学生创编中国钢琴曲目,旨在提高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与音乐整体素养,培养合作意识。此外,作为中国音乐的演奏者与表演者,该课程还起到了丰富中国钢琴作品,弘扬中国音乐,推动中国音乐艺术发展的作用。
会上,其他专家学者相继就特色课程建设教学和实践等内容发表了真知灼见,展开了交流研讨。
钢琴系交流研讨活动的举办,对我校钢琴演奏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各音乐院校和开设钢琴专业的综合类大学丰富钢琴专业课程设置,提高钢琴音乐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钢琴系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夯实学科建设基础,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为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建设,培养高质量钢琴音乐人才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