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声,民族之崛起”——钢琴家殷承宗主讲《黄河》创作理念及艺术历程
4月26日下午四点,首届殷承宗《黄河》钢琴协奏曲大师班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歌剧厅举办。此次活动作为钢琴系党建品牌“黑白琴键传承艺术人生”系列活动之一,承载着三重深远意义:既是纪念中国音乐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黄河》钢琴协奏曲首演 55 周年,也是庆祝钢琴泰斗殷承宗先生舞台演艺生涯 75 周年,更以激昂旋律致敬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将艺术传承与红色精神教育深度融合,为在场师生献上一场震撼心灵的音乐盛宴与精神洗礼。
殷承宗先生 1941 年生于福建厦门,自年少时便与钢琴结下不解之缘。作为中国钢琴艺术的奠基人之一,他以卓越的演奏技艺与深厚的创作功底,在音乐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舞台上,他是光芒四射的杰出演奏家,指尖流淌的旋律感染着无数听众;创作室里,他是满怀民族情怀的作曲家,始终致力于让钢琴 “说中国话”,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音乐元素融入作品,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
活动现场,殷承宗先生深情回溯艺术生涯。他回忆起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 25 周年时的热烈场景: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齐聚一堂,党员、人民代表在室内热烈讨论,屋外则是歌舞飞扬。“解放区的天,翻身的日子,团结就是力量…” 先生语调激昂,仿佛将众人带回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一个音一个音地哼唱,满脑子都在思索,怎样才能让钢琴演奏出百姓爱听、能懂的曲子?” 为实现这一目标,他主动申请前往中国京剧团,一头扎进京剧艺术的海洋。在那里,他潜心钻研京剧的韵味、腔调与起承转合,将传统戏曲元素巧妙融入钢琴演奏与创作,为钢琴艺术注入独特的中国韵味,最终成就了轰动一时的《钢琴伴唱红灯记》。
谈及《黄河》钢琴协奏曲的创作,殷承宗先生打开了记忆的闸门。1968 年,他在中央音乐学院看到一张大字报,其中提到江青表示 “《黄河大合唱》气势恢宏,可以改编为钢琴协奏曲”。彼时刚成功创作《钢琴伴唱红灯记》的他,正思索着如何让钢琴这一西洋乐器进一步扎根中国土壤。得到批示后,他迅速组建创作团队,怀着满腔热忱投入到《黄河》钢琴协奏曲的改编创作中。创作过程艰辛异常,团队成员反复打磨每一个音符,力求将冼星海笔下黄河的磅礴气势与中华民族的坚韧精神完美呈现在钢琴键上。1970 年元旦,这部凝聚无数心血的作品在北京首演,由殷承宗担任钢琴独奏,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奏响时代强音。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审查时,乐曲刚结束,周恩来总理便激动地起身鼓掌,盛赞 “星海复活了”!
如今,历经 55 载岁月沉淀,《黄河》钢琴协奏曲已在全球 50 多个国家奏响,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音乐象征。而 84 岁高龄的殷承宗先生,依然保持着每日数小时练琴的习惯。“只要手指还能动,我就要把中国的声音传给下一代。” 先生的话语铿锵有力,展现出对音乐事业的执着坚守与对传承中国文化的坚定信念。
作为钢琴系党建品牌“黑白琴键传承艺术人生”系列活动之一,此次讲座深度挖掘《黄河》钢琴协奏曲背后的红色基因与精神内核。在教学环节,殷承宗先生不仅悉心指导学生演奏技巧,更结合作品创作背景,讲述老一辈艺术家在艰苦环境中坚守艺术理想、用音乐传递民族精神的感人故事。现场师生在激昂的旋律与动人的讲述中,深刻领悟到艺术创作与家国情怀的紧密联系,进一步坚定了用音乐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精神的使命担当。
此次讲座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师生搭建了学习经典、传承艺术的平台,更以党建引领艺术教育,推动红色精神在音乐领域的传承与发展。未来,钢琴系将持续深化党建品牌建设,开展更多形式丰富、内涵深刻的艺术实践活动,让红色基因与艺术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