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洗礼与灵感启迪”——法国著名钢琴家贝洛夫教授的钢琴大师课回顾
11月27日-11月29日,法国著名钢琴家米谢·米谢尔·贝洛夫教授于我院钢琴系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大师课活动。在这为期三天的充实课堂中,他对我院钢琴系以及附中钢琴学科“拔尖和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里的16名学生进行了精心的辅导,连续三天每天都有近7个小时高强度的教学过程,让每位学生都经历了一次艺术上的深度洗礼,收获颇丰。
作为一位在国际乐坛久负盛名的钢琴家,贝洛夫教授在华沙肖邦、柴可夫斯基、范·克莱本等众多顶级大赛中多次担任评委,拥有极为丰富的舞台经验和敏锐的艺术洞察力。他的得意门生——韩国钢琴家赵成珍,在华沙肖邦比赛中勇夺桂冠,更是证明了他卓越的教学成果。在本次大师课中,贝洛夫教授将自己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我院的学生们,在他的指导下对钢琴演奏有了全新的认识。
贝洛夫教授以其严谨的教学风格著称。在第一天的教学中,他不顾自己 70 岁的高龄,坚持授课超过 7 个小时,这种对艺术教育的执着与热爱,令在场的师生无不为之动容。他对每一位学生的演奏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从指法的运用到情感的表达,从节奏的把握到乐曲的理解,耐心地为学生们答疑解惑,帮助他们挖掘出自身演奏中的潜力,提升艺术表现力。
本科三年级 曹谷雨同学:
通过这次大师课,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作品的和声分析、音乐结构把控以及演奏细节表达上的不足。他在音乐上的专业造诣以及对教学的敬业态度让我倍感钦佩。我由衷感激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期待在未来的学习中能融会贯通大师的教诲,不断完善自我,在音乐道路上走得更远。
本科四年级 冯草原同学
在专家课上,贝洛夫教授给我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奏鸣曲。他对我的演奏提出了两点主要建议:一是不要只专注于旋律声部,要注意到每个声部的独特性,钢琴作品是多声部音乐,声部之间结合到一起构成了和声,所以每个音都很重要;二是以乐队思维看待钢琴作品,每个声部都要表现出不同的内容,不能把多个声部混为一谈。这节专家课对我的演奏思维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本科四年级李军蓉同学
到底什么演奏是完美的呢。或许就是从一代老艺术家们对艺术的苛求中铺展开。七分钟的曲子包罗万象,我们看到的不应该仅仅只有音符,贯穿全曲的动机是什么,每一小节的和声走向又是怎样的。是不是真的能够让音乐始终维持动力,能让声部间的音量维持平衡,能否让长音真的长,休止真的可以留白,是不是能够做到在保留主要旋律的时候其他声部的支撑依旧存在,又能否听到曲子中的二重、甚至是有乐队效果的片段。
叙三中的问题只是一切弹琴大问题的缩影。所以,要学会单手练习,学会读谱,要永远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些是一直一直要精进和思考的。永远为像贝洛夫这样的艺术家的执着和追求感动、致敬。
本科四年级樊政洋同学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贝洛夫教授对于每首作品严谨且富有表现力的解读与示范,让我能够从作品本身入手,去深度揣摩剖析其内在的逻辑性与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感,同时教授也告诉我应当是作品的解读者,而并非创造者,所以任何处理与想法都要基于作曲家本意且合理的范围内去抒发自己的情感,这为我打开了一扇更多维度感受音乐与演奏作品的大门。
博士研究生二年级李哲同学
通过此次的专家课,我明白了:演奏好一部作品,要忠实于乐谱上作曲家所写的每一个标记。忠实于乐谱,并非只是机械地复制音符,而是要深入理解这些标记背后的音乐意图和情感表达。Michel Béroff以其深厚的音乐造诣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了乐谱中隐藏的奥秘。他强调,每一个力度记号、速度变化、踏板使用,都是作曲家精心构思的结果,旨在传达特定的音乐氛围和情感色彩。
在大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更加细腻地处理乐曲中的每一个细节。他亲自示范,将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乐句,通过微妙的节奏变化和音色调整,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活力。这种对音乐的敬畏和热爱,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意识到作为演奏者,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再现作品,更是要传承和发扬作曲家的艺术精神。
此次大师课的举办,不仅让学生们在钢琴演奏技法上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更激发了他们对钢琴艺术的热爱和追求。通过与大师的近距离接触,师生们对钢琴表演艺术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对如何在舞台上展现自我、诠释音乐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许多老师表示,贝洛夫教授严谨的教学态度和精湛的教学技艺,为他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而学生们则纷纷感慨,这次大师课是他们艺术成长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经历,聆听大师的教诲将成为他们日后艺术发展的坚实基石。
相信在这次难忘的大师课活动之后,我院钢琴系的学子们将带着贝洛夫教授的宝贵经验,在钢琴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砥砺前行,创造出更加优异的成绩,为钢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共同期待他们在未来的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彩!